[林聪] 探索中的眩惑
探索中的眩惑
1996 第9期 - 林聪讲科幻之九
林聪
在第五届全国校园科幻(光亚学校杯)征文即将落幕之际,本期发表了《蝴蝶梦》和《眩惑》两篇作品。尹华博的《蝴蝶梦》构思完整,文从字顺,表现了一种忧患意识,对人类不重视环保所造成的恶果提出了警告。科幻小说的警告作用通过珊迪的悲剧得以体现。
彭柳蓉在上届和本届校园科幻大奖赛中连续获奖,已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校园作者了。她的《眩惑》之所以能得到老编的关注,主要在于两个方面:首先是彭柳蓉的语言颇具特色,在《眩惑》的字里行间,她以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语言,疏密有度地构筑了一种苍凉而深邃的意境。不难看出,作者已具有一定的文字悟性与灵动之气。相较之下,一些初学者的作品,其主题与构思都算不错,但限于语言操作水平较低,干瘪、苍白的叙述便往往使得作品大打折扣。
老编关注《眩惑》的另一个方面在于《眩惑》的主题。在大多数校园科幻中,作者们基本是讲述一个故事,并通过这个故事透射一个道理,一种思想。而《眩惑》相对于这种单义性的主题来讲,它的主题明显带有较强的岐义即多义性。文中,作者反复叙说的“眩惑”,既可看作是人对于吸食“天堂”的眩惑;也可以看作青春永驻对于那个神秘女子的眩惑;更可以看作是人类在面临不同的生命价值选择时的眩惑。由于有了这些主题上的延展与开拓,就使得《眩惑》在一定意义上比那种单义性作品更加丰满和耐人寻味。
但是,我们也不难发现《眩惑》的不足之处,一是由于作者先入为主的构思方式,造成作品理念大于形象,缺乏鲜明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刻划;二是大量精雕细刻式的语言的采用,造成了因词害义的后果;此外,在多义性主题基础上,因为缺少必要的协调统一,从而使文章明显地松散、晦涩。
老编之所以向广大读者推荐《眩惑》,并不在于彭柳蓉这篇小说已是如何完美,而在于倡导一种探索意识,树立一种探索精神,营造一种探索气氛。在校园科幻的大量来稿中,老编发现主题和写作手法甚至遣词造句的雷同已经由来已久,究其原因,主要是作者们缺少强烈的探索意识,没有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气量。要从这种千人一面的困境中走出来,那就得不断思考、探索,再思考、再探索!只有沿着这样的道路闯下去,校园科幻才可能真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与繁荣。
尽管探索中将不可避免地产生“眩惑”,但惟有探索才是通达成功彼岸的桥梁。何况,美丽的青春已经赋予我们另一个名字――探索者!